一秒记住 思路客 www.siluke123.com
看完结好书上完本神站地址: 免去追书的痛!
这时才无拘无束地笑起来,和一个刚刚成人的大男孩没什么两样。
就在刚才,他的心里还在倒海翻江地想着东方朔献策中许多似曾相识又似懂非懂的问题,而现在,当他作出去召东方朔来长安的决定时,心中才算真正地踏实了许多,那种孤独感和焦虑感,顿时好像无影无踪。
李家的未央宫大殿是一座能够聚集满朝文武的宫殿。李高祖刘邦当初刚得天下,让萧何建造宫殿时,一再吩咐,要以秦为鉴,不可大兴土木,皇宫要以紧凑、适用为宜。那萧何果然把宫殿群体修建得甚为紧凑,但唯独这个未央宫,修得非常庞大。刘邦当时见了,还很生气,怪罪萧何太铺张;而萧何则说:“现在我把未央宫建得大一些,一是为了显得帝王气派,二是让后代的子孙们觉得够用,让他们觉得无以复加,免得后来有好大喜功者再行兴建。”可是这样一来,从未央宫到后宫,就显得甚为窘迫了,只有数十步之遥,李家的天子们,刚才还在昭阳宫与皇后相会,马上就可到长乐宫去见过太后,而从太后处再到未央宫正殿,也不过片刻功夫。再说这未央宫,殿边有个耳房似的小厅,叫宣室,是皇上非正式召见大臣议事或与心腹们说悄悄话的地方,和后宫之间有走廊相连。而在正殿之前,专修了一座承明殿为门户,让那些来候早朝的人在此休息,准备奏章;或者安排不是朝官而等待接见的人物和外国使节,在此等候。
这天东方刚刚发白,早有一行人在此等候。地上堆着许多书简,几个学生似的人在一旁恭敬地陪着。一人居中而立,这就是名动天下的广川大儒董仲舒。
根据大弟子公孙弘的建议,董仲舒今天帽儿高高,衣着宽大,叫做“峨冠博带”,准备等候皇上重重封赏,给一个大大的官儿。公孙弘如今已是殿前负责文书诏命的博士,他和皇上的秉笔太监所忠一内一外,一个宣旨,一个草诏,只要郎中令再一首肯,皇上的诏书就出去了,天下将为之震动。公孙弘官位三品,仅次于郎中令王臧,再升一格,就逼近御史大夫赵绾和宰相窦婴了。在董仲舒师徒看来,冲着一个多月前皇上对他奏章的喜爱劲儿,董仲舒今天少说也要封个和郎中令并驾齐驱的中书令,说不定还能和窦婴来个分庭抗礼,弄个左右二相的局面来。所以,当凌晨鸡叫头遍时,董仲舒就起身沐浴,准备入朝了。而公孙弘更是鞍前马后跑个欢快,他们到承明殿时,整个殿内还黑黢黢的,大约半个时辰,众官员才陆续到来。而公孙弘当着百官之面,不时地给他的老师弹弹帽子,掸掸灰尘,好像马上就会封侯拜相一样,惹得卫绾、庄青翟等几位常在太皇太后身边跑的老臣们很不自在,心里酸酸的,鼻子气哼哼的。好在窦婴是个很有胸怀的人,他一到来,就向董仲舒施礼问候,其他人也只有随之礼遇,即使是不太服气的老臣们,或前来搭讪,或敬而远之,倒没闹出什么乱子来。
上朝时辰已到,未央宫里动静渐多。所忠一句“皇上驾到”,引得大臣们鱼贯而入,山呼万岁。不知皇上今早是被皇后阿娇缠得太紧,还是昨晚攻读甚迟,心不在焉地应付几句,竟忘了今天要宣董仲舒上殿的事,见众大臣没事要奏,便示意所忠,准备退朝。还是窦婴,屈膝禀告:广川大儒董仲舒已应召来朝,正在外边等候。
皇上这才想起今天要召见董仲舒的事儿。广召天下贤良方正之士,这是他登基以来烧的第一把火,效果确实不错,天下各类人才狗才奴才蠢才蜂拥而来,上到八十岁的齐国辕固老人,下到身高尺余的小不点儿的侏儒,把长安的客舍旅馆,挤得处处爆满。正当小皇上高兴的时候,他的母亲首先不安起来,几次将儿子叫去,再三提醒:不可违了祖宗无为而治的法度。他已知道老祖母太皇太后为此大不满意,两只瞎了多年的眼睛居然越睁越大了。还有他的舅舅、太尉田鼢,本来也是不满黄老的什么也不做那套治国之法,拼命怂恿外甥有所作为的,如今听了太后的旨意,一个劲儿地往回缩。可是,路得往前走,下了诏就要有结果,不然满京城的才子们,不能再来一道诏书打发回家啊。御史大夫赵绾和郎中令王臧两个人,倒是不管这么多,,死活也要往前走,整天劝皇上重用儒生,册封贤良,快快重用董仲舒。董仲舒三个字,原来是可以让皇上一听就兴奋的,如今却成了他耳朵中的茧子,怎么抠也抠不掉了。无奈地将他再召上。封他个高官吧,太皇太后不干;封个小官吧,他的得意门生公孙弘和众人都看不下去;不封,当然更不行。为此,他昨晚整整想了半夜。加之最近那个要当武帝的念头时刻萦绕于怀,他更觉得董仲舒等大儒未必那么重要了。所以,今天一上朝,他就忘了这件事,窦婴一提起,他倒有点奇怪了:怎么这个酸乎乎的大儒最近没有生病呢?
董仲舒还是被隆重地召上殿来。他迈着方方正正的步子,三叩九拜地走近圣驾所在,从大殿到武帝跟前,所走的时间足足有别人的好几倍。上次朝见时,他的这种毕恭毕敬的方式让小皇帝十分满意,他曾想过,应让所有的官员们都这样对皇帝顶礼膜拜才对,所以那天龙颜大悦。而今天,武帝看到这个样子,心里着实着急得很,好好的时间都被他给浪费了,如果大家都用儒家的这些礼节,大好的光阴岂不白白扔掉了许多?如果是边关有十万火急的事情,文武大臣们都像他这个样子三叩九拜地来议事,岂不是什么都被耽误了?想着想着,他的心里无奈地乐了一下,居然连对董仲舒说声“平身”的话也忘了。好在所忠及时地扯了一下他的龙袍,他的目光才从未央宫的大门移到面前贴着地的高帽子上。
“平身吧,董爱卿。有什么高见,朕洗耳恭听。”
(本章完)
《完本》网址: 书友超喜欢的全本书籍站,手机可直接下载txt
()
看完结好书上完本神站地址: 免去追书的痛!
这时才无拘无束地笑起来,和一个刚刚成人的大男孩没什么两样。
就在刚才,他的心里还在倒海翻江地想着东方朔献策中许多似曾相识又似懂非懂的问题,而现在,当他作出去召东方朔来长安的决定时,心中才算真正地踏实了许多,那种孤独感和焦虑感,顿时好像无影无踪。
李家的未央宫大殿是一座能够聚集满朝文武的宫殿。李高祖刘邦当初刚得天下,让萧何建造宫殿时,一再吩咐,要以秦为鉴,不可大兴土木,皇宫要以紧凑、适用为宜。那萧何果然把宫殿群体修建得甚为紧凑,但唯独这个未央宫,修得非常庞大。刘邦当时见了,还很生气,怪罪萧何太铺张;而萧何则说:“现在我把未央宫建得大一些,一是为了显得帝王气派,二是让后代的子孙们觉得够用,让他们觉得无以复加,免得后来有好大喜功者再行兴建。”可是这样一来,从未央宫到后宫,就显得甚为窘迫了,只有数十步之遥,李家的天子们,刚才还在昭阳宫与皇后相会,马上就可到长乐宫去见过太后,而从太后处再到未央宫正殿,也不过片刻功夫。再说这未央宫,殿边有个耳房似的小厅,叫宣室,是皇上非正式召见大臣议事或与心腹们说悄悄话的地方,和后宫之间有走廊相连。而在正殿之前,专修了一座承明殿为门户,让那些来候早朝的人在此休息,准备奏章;或者安排不是朝官而等待接见的人物和外国使节,在此等候。
这天东方刚刚发白,早有一行人在此等候。地上堆着许多书简,几个学生似的人在一旁恭敬地陪着。一人居中而立,这就是名动天下的广川大儒董仲舒。
根据大弟子公孙弘的建议,董仲舒今天帽儿高高,衣着宽大,叫做“峨冠博带”,准备等候皇上重重封赏,给一个大大的官儿。公孙弘如今已是殿前负责文书诏命的博士,他和皇上的秉笔太监所忠一内一外,一个宣旨,一个草诏,只要郎中令再一首肯,皇上的诏书就出去了,天下将为之震动。公孙弘官位三品,仅次于郎中令王臧,再升一格,就逼近御史大夫赵绾和宰相窦婴了。在董仲舒师徒看来,冲着一个多月前皇上对他奏章的喜爱劲儿,董仲舒今天少说也要封个和郎中令并驾齐驱的中书令,说不定还能和窦婴来个分庭抗礼,弄个左右二相的局面来。所以,当凌晨鸡叫头遍时,董仲舒就起身沐浴,准备入朝了。而公孙弘更是鞍前马后跑个欢快,他们到承明殿时,整个殿内还黑黢黢的,大约半个时辰,众官员才陆续到来。而公孙弘当着百官之面,不时地给他的老师弹弹帽子,掸掸灰尘,好像马上就会封侯拜相一样,惹得卫绾、庄青翟等几位常在太皇太后身边跑的老臣们很不自在,心里酸酸的,鼻子气哼哼的。好在窦婴是个很有胸怀的人,他一到来,就向董仲舒施礼问候,其他人也只有随之礼遇,即使是不太服气的老臣们,或前来搭讪,或敬而远之,倒没闹出什么乱子来。
上朝时辰已到,未央宫里动静渐多。所忠一句“皇上驾到”,引得大臣们鱼贯而入,山呼万岁。不知皇上今早是被皇后阿娇缠得太紧,还是昨晚攻读甚迟,心不在焉地应付几句,竟忘了今天要宣董仲舒上殿的事,见众大臣没事要奏,便示意所忠,准备退朝。还是窦婴,屈膝禀告:广川大儒董仲舒已应召来朝,正在外边等候。
皇上这才想起今天要召见董仲舒的事儿。广召天下贤良方正之士,这是他登基以来烧的第一把火,效果确实不错,天下各类人才狗才奴才蠢才蜂拥而来,上到八十岁的齐国辕固老人,下到身高尺余的小不点儿的侏儒,把长安的客舍旅馆,挤得处处爆满。正当小皇上高兴的时候,他的母亲首先不安起来,几次将儿子叫去,再三提醒:不可违了祖宗无为而治的法度。他已知道老祖母太皇太后为此大不满意,两只瞎了多年的眼睛居然越睁越大了。还有他的舅舅、太尉田鼢,本来也是不满黄老的什么也不做那套治国之法,拼命怂恿外甥有所作为的,如今听了太后的旨意,一个劲儿地往回缩。可是,路得往前走,下了诏就要有结果,不然满京城的才子们,不能再来一道诏书打发回家啊。御史大夫赵绾和郎中令王臧两个人,倒是不管这么多,,死活也要往前走,整天劝皇上重用儒生,册封贤良,快快重用董仲舒。董仲舒三个字,原来是可以让皇上一听就兴奋的,如今却成了他耳朵中的茧子,怎么抠也抠不掉了。无奈地将他再召上。封他个高官吧,太皇太后不干;封个小官吧,他的得意门生公孙弘和众人都看不下去;不封,当然更不行。为此,他昨晚整整想了半夜。加之最近那个要当武帝的念头时刻萦绕于怀,他更觉得董仲舒等大儒未必那么重要了。所以,今天一上朝,他就忘了这件事,窦婴一提起,他倒有点奇怪了:怎么这个酸乎乎的大儒最近没有生病呢?
董仲舒还是被隆重地召上殿来。他迈着方方正正的步子,三叩九拜地走近圣驾所在,从大殿到武帝跟前,所走的时间足足有别人的好几倍。上次朝见时,他的这种毕恭毕敬的方式让小皇帝十分满意,他曾想过,应让所有的官员们都这样对皇帝顶礼膜拜才对,所以那天龙颜大悦。而今天,武帝看到这个样子,心里着实着急得很,好好的时间都被他给浪费了,如果大家都用儒家的这些礼节,大好的光阴岂不白白扔掉了许多?如果是边关有十万火急的事情,文武大臣们都像他这个样子三叩九拜地来议事,岂不是什么都被耽误了?想着想着,他的心里无奈地乐了一下,居然连对董仲舒说声“平身”的话也忘了。好在所忠及时地扯了一下他的龙袍,他的目光才从未央宫的大门移到面前贴着地的高帽子上。
“平身吧,董爱卿。有什么高见,朕洗耳恭听。”
(本章完)
《完本》网址: 书友超喜欢的全本书籍站,手机可直接下载t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