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 思路客 www.siluke123.com
杨复生等待着郿县的新兵的同时,武功县正在忙碌着,战死士兵的家属统统得到优厚的抚恤,而且,凡是战死士兵的家属,赋税同样进行的减免,极大程度地减弱了百姓的哀伤。
受伤不能参军的士兵,除了得到抚恤之外,另有其他安排,若是完全丧失了劳动力,杨复生也会从府库里拨出钱帛,供他们说生活。总之,使其衣食无忧,这是杨复生最为基本的要求。
轻伤的士兵得到治疗之后,逐步恢复了健康,根据战功,这些士兵不同程度得到提拔,获得了该有的赏赐。皆大欢喜的结果下,百姓们因为父亲、儿子战死的哀伤逐渐散去。
杨复生在等待着郿县一万士兵的赶来,他每日亲临校场,训练这五千士兵。承袭了杨复生原来的训练模式,在侯君集的训练下,这些士兵很守规矩,杨复生训练了两日,对侯君集的成果非常满意。
杨复生在训练士兵的同时,派人去大兴城探查消息。大兴城中,暗涌不停,阴世师战败之后,不少朝臣弹劾阴世师。幸亏卫玄卫尚书力保阴世师,勉强弹压了朝廷大臣,维持着大兴城不乱的局面。
杨复生有他的计划,在安排侯君集去办事之后,杨复生在广发英雄帖的同时,只得耐心等待着。
与此同时,李袭誉带着部下,经过两日的奔波,抵达了位于华阴县的永丰仓。永丰仓位于黄河以南的一处山丘上,这里地势相对险要,利于守卫。鉴于永丰仓在关中的特殊地位,朝廷驻扎有两千兵马,守卫的将领同时也是华阴县县令李孝常。
山脚下,靠近黄河,有一处码头,永丰仓的粮食多半是经由水路,从江南、中原一带运输而来,在码头下货,然后集中在永丰仓内储藏。
李孝常在数日前就接到朝廷的命令,为此,他带了了百余人,经过三日的忙碌,准备了一批粮食,等李袭誉来了之后,便让他取粮回转大兴城。这一次的响午,西风缓缓地吹着,李孝常站在永丰仓外的一块石头上,凝视着北方。
同为陇西李氏,李孝常知道李渊已经从太原南下。李渊打着“清君侧”的旗号,但李孝常知道,在大隋风雨飘摇之际,改朝换代是肯定的了。作为陇西李氏的一员,李孝常自然会选择支持李渊。为此,李孝常早早作出了准备,一旦李渊进入关中,他就揭竿而起,响应李渊。
可是,早在七月底,他就知道李渊南下到了河东重镇霍邑。李渊若是突破了霍邑,就能直奔河东郡,与关中隔河相望,那时,便是李孝常献出永丰仓的时候。可现实比理想还要残酷。李渊七月底抵达霍邑,到了如今已是十月中旬,西风渐如刀,关中日渐寒冷,李渊依旧被困在霍邑不得南下,这让李孝常不得不推延他的计划。
然而,这还不算最为糟糕的事,李渊不能南下,李孝常他最多继续为朝廷效力,那一天朝廷不行了,他大不了改换门庭便是。但现在……
李孝常想着的时候,门外的山道上,一名士兵快速跑了过来,将近李孝常跟前,士兵高声道:“李县令,李将军就在山脚下!”
李孝常点点头,道:“李将军不上山吗?”
“李将军说军情紧急,便不上山了,他取了粮食便走!”士兵回答。
李孝常皱皱眉,他本来有些话想要与李袭誉这个同为陇西李氏后人的他说说话,但想不到李袭誉居然如此焦急。他想了想,只得点点头,吩咐士兵准备运送粮草下山。
士兵得令,几百民夫开始忙碌起来,把粮食从粮仓里搬出来,放在车上,两人一组,推着小车下山。趁着士兵搬运粮草的时候,李孝常慢慢踱步,走下山去。
山脚下,李袭誉看着士兵们运送粮草,他靠在一棵树上,看着眼前的这一切,尽管他打定了注意,办完了这件事情之后,就离开京师回转西城郡,但他的心中,还是有几分不舍。当年的大隋,名声远扬漠北,突厥可汗俯首称臣,尊奉大隋天子为“圣人可汗”,这是何等的荣耀,可仅仅短短的十几年,大隋便由盛而衰,覆灭在即。
李袭誉的心中不甘,他还想建功立业,闯出一番功业呢!可大隋已经病入膏肓,就像一个古稀的老人,已经没有几天的活头了。以后谁能问鼎天下,这谁也说不准。在新朝,没有了人脉,很多事情不是想办就能办成的。
不管怎样,回转家乡之后,李袭誉决定利用家族的影响力,先招募一批士兵自保,至于以后的事情,那就只能以后再说了。
李袭誉想着的时候,李孝常走了下来,同在京师为官,两人彼此见过,李孝常直奔李袭誉身边。
“李将军,别来无恙?”李孝常说道。
李袭誉淡淡一笑,道:“如今情况,李县令莫非不知?我忧心国事,只恨不能杀贼!”他之所以如此说,是知道李孝常与李渊交好,两家关系较近,因此出言试探。
李孝常有些尴尬地挤出两声苦笑,道:“李将军爱国忧民,孝常敬佩!这一次运输粮食供给京师,可谓责任重大,李将军切记要小心!”
李孝常想不到李袭誉这个时候,居然还忠心为大隋,便故意说着,心中却有些焦急。只是李袭誉如此,他深知不可病重乱投医,便只得把心中的焦急藏下,又与李袭誉说着其他话。
李袭誉一心想要运送粮食回转大兴城之后离开关中,两人都没有心思说太多话,部下用了两个半时辰把粮食都送下山来,天色这时也暗了下来,李袭誉胆大,决定趁着夜色赶回大兴城,便与李孝常告辞。
三军赶着马儿,很快消失在夜色中。李孝常凝视着李袭誉消失的背影,良久,叹息了一声,转身带着部下,慢慢朝着永丰仓奔去。
李孝常进入了永丰仓,到了住所,刚走进去,便有人问道:“李袭誉可走了?”
“走了!”李孝常简单地回答。
“如此,甚好!”那人说着,笑着站了起来,慢慢踱步靠近李孝常,又道:“那件事情,你考虑得如何了?”
杨复生等待着郿县的新兵的同时,武功县正在忙碌着,战死士兵的家属统统得到优厚的抚恤,而且,凡是战死士兵的家属,赋税同样进行的减免,极大程度地减弱了百姓的哀伤。
受伤不能参军的士兵,除了得到抚恤之外,另有其他安排,若是完全丧失了劳动力,杨复生也会从府库里拨出钱帛,供他们说生活。总之,使其衣食无忧,这是杨复生最为基本的要求。
轻伤的士兵得到治疗之后,逐步恢复了健康,根据战功,这些士兵不同程度得到提拔,获得了该有的赏赐。皆大欢喜的结果下,百姓们因为父亲、儿子战死的哀伤逐渐散去。
杨复生在等待着郿县一万士兵的赶来,他每日亲临校场,训练这五千士兵。承袭了杨复生原来的训练模式,在侯君集的训练下,这些士兵很守规矩,杨复生训练了两日,对侯君集的成果非常满意。
杨复生在训练士兵的同时,派人去大兴城探查消息。大兴城中,暗涌不停,阴世师战败之后,不少朝臣弹劾阴世师。幸亏卫玄卫尚书力保阴世师,勉强弹压了朝廷大臣,维持着大兴城不乱的局面。
杨复生有他的计划,在安排侯君集去办事之后,杨复生在广发英雄帖的同时,只得耐心等待着。
与此同时,李袭誉带着部下,经过两日的奔波,抵达了位于华阴县的永丰仓。永丰仓位于黄河以南的一处山丘上,这里地势相对险要,利于守卫。鉴于永丰仓在关中的特殊地位,朝廷驻扎有两千兵马,守卫的将领同时也是华阴县县令李孝常。
山脚下,靠近黄河,有一处码头,永丰仓的粮食多半是经由水路,从江南、中原一带运输而来,在码头下货,然后集中在永丰仓内储藏。
李孝常在数日前就接到朝廷的命令,为此,他带了了百余人,经过三日的忙碌,准备了一批粮食,等李袭誉来了之后,便让他取粮回转大兴城。这一次的响午,西风缓缓地吹着,李孝常站在永丰仓外的一块石头上,凝视着北方。
同为陇西李氏,李孝常知道李渊已经从太原南下。李渊打着“清君侧”的旗号,但李孝常知道,在大隋风雨飘摇之际,改朝换代是肯定的了。作为陇西李氏的一员,李孝常自然会选择支持李渊。为此,李孝常早早作出了准备,一旦李渊进入关中,他就揭竿而起,响应李渊。
可是,早在七月底,他就知道李渊南下到了河东重镇霍邑。李渊若是突破了霍邑,就能直奔河东郡,与关中隔河相望,那时,便是李孝常献出永丰仓的时候。可现实比理想还要残酷。李渊七月底抵达霍邑,到了如今已是十月中旬,西风渐如刀,关中日渐寒冷,李渊依旧被困在霍邑不得南下,这让李孝常不得不推延他的计划。
然而,这还不算最为糟糕的事,李渊不能南下,李孝常他最多继续为朝廷效力,那一天朝廷不行了,他大不了改换门庭便是。但现在……
李孝常想着的时候,门外的山道上,一名士兵快速跑了过来,将近李孝常跟前,士兵高声道:“李县令,李将军就在山脚下!”
李孝常点点头,道:“李将军不上山吗?”
“李将军说军情紧急,便不上山了,他取了粮食便走!”士兵回答。
李孝常皱皱眉,他本来有些话想要与李袭誉这个同为陇西李氏后人的他说说话,但想不到李袭誉居然如此焦急。他想了想,只得点点头,吩咐士兵准备运送粮草下山。
士兵得令,几百民夫开始忙碌起来,把粮食从粮仓里搬出来,放在车上,两人一组,推着小车下山。趁着士兵搬运粮草的时候,李孝常慢慢踱步,走下山去。
山脚下,李袭誉看着士兵们运送粮草,他靠在一棵树上,看着眼前的这一切,尽管他打定了注意,办完了这件事情之后,就离开京师回转西城郡,但他的心中,还是有几分不舍。当年的大隋,名声远扬漠北,突厥可汗俯首称臣,尊奉大隋天子为“圣人可汗”,这是何等的荣耀,可仅仅短短的十几年,大隋便由盛而衰,覆灭在即。
李袭誉的心中不甘,他还想建功立业,闯出一番功业呢!可大隋已经病入膏肓,就像一个古稀的老人,已经没有几天的活头了。以后谁能问鼎天下,这谁也说不准。在新朝,没有了人脉,很多事情不是想办就能办成的。
不管怎样,回转家乡之后,李袭誉决定利用家族的影响力,先招募一批士兵自保,至于以后的事情,那就只能以后再说了。
李袭誉想着的时候,李孝常走了下来,同在京师为官,两人彼此见过,李孝常直奔李袭誉身边。
“李将军,别来无恙?”李孝常说道。
李袭誉淡淡一笑,道:“如今情况,李县令莫非不知?我忧心国事,只恨不能杀贼!”他之所以如此说,是知道李孝常与李渊交好,两家关系较近,因此出言试探。
李孝常有些尴尬地挤出两声苦笑,道:“李将军爱国忧民,孝常敬佩!这一次运输粮食供给京师,可谓责任重大,李将军切记要小心!”
李孝常想不到李袭誉这个时候,居然还忠心为大隋,便故意说着,心中却有些焦急。只是李袭誉如此,他深知不可病重乱投医,便只得把心中的焦急藏下,又与李袭誉说着其他话。
李袭誉一心想要运送粮食回转大兴城之后离开关中,两人都没有心思说太多话,部下用了两个半时辰把粮食都送下山来,天色这时也暗了下来,李袭誉胆大,决定趁着夜色赶回大兴城,便与李孝常告辞。
三军赶着马儿,很快消失在夜色中。李孝常凝视着李袭誉消失的背影,良久,叹息了一声,转身带着部下,慢慢朝着永丰仓奔去。
李孝常进入了永丰仓,到了住所,刚走进去,便有人问道:“李袭誉可走了?”
“走了!”李孝常简单地回答。
“如此,甚好!”那人说着,笑着站了起来,慢慢踱步靠近李孝常,又道:“那件事情,你考虑得如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