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 思路客 www.siluke123.com
中华吴国元年秋以吴国公朱元璋并中书省名义下发一连串新的法令。这些法令堪称均田大纲之后最密集最详尽的一批律令。
张希孟和宋濂作为法令的主要起草者朱元璋批准之后由李善长统领的六部负责执行。
而且自此之后整个中华吴国的中枢格局也就成型了。
张希孟统领学士院太学通政司等衙门基本承担起国家大脑的角色。由他们起草政令朱元璋负责决策李善长的六部负责执行。
类比起来张希孟这边相当于三省当中的中书省李善长的中书省反而更像是负责执行的尚书省。
但是仔细研究一下决策过程就会发现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
虽然中华吴国披着三省六部的形但是实质精髓完全不一样。
重大的法令不是张希孟这边异想天开就可以随便提出来的。
通常都要先形成构想然后交由各方讨论送到朱元璋面前决定下来然后中书六部才会负责落实。
李善长是会全程参与的当然了张希孟也不是提出草案就结束了他还要负责监督落实评估政策效果进行后续的调整。
总而言之双方不敢说亲如一家但也没有势同水火凡事必须密切配合才能顺利完成。
而这个新的决策模式推出的第一项法令就是针对昔日均田法大纲的说明首先原本的均田发包含口粮田、流转田和桑麻田三个部分而这一次则是规定只有在一些土地贫瘠产出很低的地区才会保留口粮田。
换句话说基本上就是最高纳入统治的淮西之地由于洪灾战乱, 地广人稀, 急需恢复民生, 可以得到免田赋的口粮田。
到了江南地区人口相对稠密如果再给每个人分口粮田, 还免除田赋那么好些鱼米之乡, 全都不用缴纳田赋了。
这肯定是朱家军不愿意看到的, 因此口粮田就叫停了。
如果日后打到了北方, 面对急需恢复民生又人口稀少的华北地区, 也会恢复口粮田。
再有就是桑麻田这个也需要调整因为淮西之地饱受黄河水患之苦, 需要恢复生态, 老百姓种果树, 种桑树, 保持水土改善生活条件, 朱家军是不收税的。
但是到了江南情况就变了因为很多人把江南的桑田也视作桑麻田, 甚至有人把茶园也当成了桑麻田。
这要是也不收税就没有道理了。
因此针对江南的桑麻田, 也是需要交税的而且税率比起农田还要高一些。
说白了, 还是希望老百姓多种粮食。
不过前面也提到了按照几千年形成的农业习惯, 老百姓出于对安全的追求哪怕利润再低也会喜欢种粮食还用得着在税率上费力气吗?
这就要说到另一个群体了地主大户!
毕竟不管多大的灾佃户和饿死地主大户可不会。
朱元璋家破人亡, 地主刘德却是完好无损甚至还趁机多兼并了一些土地。放到了江南地区地主大户尤其是一些丝绸棉布的大户, 他们是愿意改稻为桑的。
毕竟他们不但不会挨饿还有办法从外面大举购买粮食然后再向老百姓高价出售大赚一笔!
朝廷不理解老百姓的固执明明改稻为桑能赚得更多?你们怎么就不答应?
都是一群刁民就是要对抗朝廷!
可老百姓也有一笔账他们被欺负得怕了受的苦受的骗太多了活得已经太艰难了任何改变都会造成家破人亡的后果他们真的不敢冒险。
所以说真正的穷苦百姓恨不得把每一块田全都种上粮食只有全家吃饱不挨饿才会想别的东西。
会大规模种桑树茶树的毫无疑问都是大户富户给他们多加一些税也是情理之中。
“张相好容易碰上李相低头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可不能错过!”宋濂几个都满心欢喜乐不可支。
李善长输得可不只是女子为官这么点事张希孟给他擦屁股同时也趁机扩充了右相的权力还奠定了整个决策的格局。
绝对赢麻了。
张希孟在新的均田法令里直接明白写上了不论男女均公平享有土地的使用权力。而且张希孟又加上了一条如果女子外嫁到了新的乡村当地需要给女人分配土地。
这样一来哪怕女子外嫁到了陌生的地方也能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有了属于自己的财产追随此生。
在日后这一点会产生巨大的影响甚至是翻天覆地的改变。放在平时李善长那里绝对很难通过但是现在他哪里还敢反对只能乖乖答应。
正因为授予了女子财产权接下来一项就是教育权!
这两项是紧密配合在一起的。
没有财产权在后面保证让女孩子入学接受教育那就是扯淡。虽然历代都不乏疼惜女儿的父母请先生教导学问女诗人女词人也屡见不鲜。
但说到底还只是个别人的个别举动而且还仅限于一些富庶的诗书之家。
放在普通人的家里女孩子就是附属品早晚还会变成别人家的人在她身上投资能有什么价值呢?
尤其是在家庭极度贫穷的情况下自然是优先养活儿子让儿子读书光宗耀祖赡养父母。
可给了女孩子财产权之后逻辑就不一样了。
女孩子和男孩子一样也会有一份属于她的财产哪怕女孩子长大外嫁也是一样的。而有了这份财产就表明她日后也有养活父母的能力可以回报养育之恩。
有了这个最基本的逻辑前提父母才会主动送女孩子上学读书。
不然就算你定了再严密的法令还能把成千上万的父母都关进大牢里面吗?
法律永远都是规定了下限如果把下限定的太高大多数人都做不到那么这个法令也就没有落实的可能了。
所以张希孟才从土地财产出发引出了女子入学的问题。
既然女子可以入学读书那么接下来就必须答应女子做工经商乃至为官!
事情到了这一步张希孟就扫清了所有律法的障碍把这件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事情给办成了。
但是这也仅仅 -->>
中华吴国元年秋以吴国公朱元璋并中书省名义下发一连串新的法令。这些法令堪称均田大纲之后最密集最详尽的一批律令。
张希孟和宋濂作为法令的主要起草者朱元璋批准之后由李善长统领的六部负责执行。
而且自此之后整个中华吴国的中枢格局也就成型了。
张希孟统领学士院太学通政司等衙门基本承担起国家大脑的角色。由他们起草政令朱元璋负责决策李善长的六部负责执行。
类比起来张希孟这边相当于三省当中的中书省李善长的中书省反而更像是负责执行的尚书省。
但是仔细研究一下决策过程就会发现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
虽然中华吴国披着三省六部的形但是实质精髓完全不一样。
重大的法令不是张希孟这边异想天开就可以随便提出来的。
通常都要先形成构想然后交由各方讨论送到朱元璋面前决定下来然后中书六部才会负责落实。
李善长是会全程参与的当然了张希孟也不是提出草案就结束了他还要负责监督落实评估政策效果进行后续的调整。
总而言之双方不敢说亲如一家但也没有势同水火凡事必须密切配合才能顺利完成。
而这个新的决策模式推出的第一项法令就是针对昔日均田法大纲的说明首先原本的均田发包含口粮田、流转田和桑麻田三个部分而这一次则是规定只有在一些土地贫瘠产出很低的地区才会保留口粮田。
换句话说基本上就是最高纳入统治的淮西之地由于洪灾战乱, 地广人稀, 急需恢复民生, 可以得到免田赋的口粮田。
到了江南地区人口相对稠密如果再给每个人分口粮田, 还免除田赋那么好些鱼米之乡, 全都不用缴纳田赋了。
这肯定是朱家军不愿意看到的, 因此口粮田就叫停了。
如果日后打到了北方, 面对急需恢复民生又人口稀少的华北地区, 也会恢复口粮田。
再有就是桑麻田这个也需要调整因为淮西之地饱受黄河水患之苦, 需要恢复生态, 老百姓种果树, 种桑树, 保持水土改善生活条件, 朱家军是不收税的。
但是到了江南情况就变了因为很多人把江南的桑田也视作桑麻田, 甚至有人把茶园也当成了桑麻田。
这要是也不收税就没有道理了。
因此针对江南的桑麻田, 也是需要交税的而且税率比起农田还要高一些。
说白了, 还是希望老百姓多种粮食。
不过前面也提到了按照几千年形成的农业习惯, 老百姓出于对安全的追求哪怕利润再低也会喜欢种粮食还用得着在税率上费力气吗?
这就要说到另一个群体了地主大户!
毕竟不管多大的灾佃户和饿死地主大户可不会。
朱元璋家破人亡, 地主刘德却是完好无损甚至还趁机多兼并了一些土地。放到了江南地区地主大户尤其是一些丝绸棉布的大户, 他们是愿意改稻为桑的。
毕竟他们不但不会挨饿还有办法从外面大举购买粮食然后再向老百姓高价出售大赚一笔!
朝廷不理解老百姓的固执明明改稻为桑能赚得更多?你们怎么就不答应?
都是一群刁民就是要对抗朝廷!
可老百姓也有一笔账他们被欺负得怕了受的苦受的骗太多了活得已经太艰难了任何改变都会造成家破人亡的后果他们真的不敢冒险。
所以说真正的穷苦百姓恨不得把每一块田全都种上粮食只有全家吃饱不挨饿才会想别的东西。
会大规模种桑树茶树的毫无疑问都是大户富户给他们多加一些税也是情理之中。
“张相好容易碰上李相低头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可不能错过!”宋濂几个都满心欢喜乐不可支。
李善长输得可不只是女子为官这么点事张希孟给他擦屁股同时也趁机扩充了右相的权力还奠定了整个决策的格局。
绝对赢麻了。
张希孟在新的均田法令里直接明白写上了不论男女均公平享有土地的使用权力。而且张希孟又加上了一条如果女子外嫁到了新的乡村当地需要给女人分配土地。
这样一来哪怕女子外嫁到了陌生的地方也能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有了属于自己的财产追随此生。
在日后这一点会产生巨大的影响甚至是翻天覆地的改变。放在平时李善长那里绝对很难通过但是现在他哪里还敢反对只能乖乖答应。
正因为授予了女子财产权接下来一项就是教育权!
这两项是紧密配合在一起的。
没有财产权在后面保证让女孩子入学接受教育那就是扯淡。虽然历代都不乏疼惜女儿的父母请先生教导学问女诗人女词人也屡见不鲜。
但说到底还只是个别人的个别举动而且还仅限于一些富庶的诗书之家。
放在普通人的家里女孩子就是附属品早晚还会变成别人家的人在她身上投资能有什么价值呢?
尤其是在家庭极度贫穷的情况下自然是优先养活儿子让儿子读书光宗耀祖赡养父母。
可给了女孩子财产权之后逻辑就不一样了。
女孩子和男孩子一样也会有一份属于她的财产哪怕女孩子长大外嫁也是一样的。而有了这份财产就表明她日后也有养活父母的能力可以回报养育之恩。
有了这个最基本的逻辑前提父母才会主动送女孩子上学读书。
不然就算你定了再严密的法令还能把成千上万的父母都关进大牢里面吗?
法律永远都是规定了下限如果把下限定的太高大多数人都做不到那么这个法令也就没有落实的可能了。
所以张希孟才从土地财产出发引出了女子入学的问题。
既然女子可以入学读书那么接下来就必须答应女子做工经商乃至为官!
事情到了这一步张希孟就扫清了所有律法的障碍把这件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事情给办成了。
但是这也仅仅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