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 思路客 www.siluke123.com
不管人还是事,都经不起一个对比。
才柴能跟贺礼合拍,说明两人的观念其实都差不多,贺礼的说法叫“人命至重,贵若千金”,抄袭药王的,但却能说明他的心声;才柴的想法就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是先贤孟子的拥簇,在现在这个时代,很是非主流。
窦建德与他的妻子曹氏生活极为俭朴,甚至肉也不吃,只吃蔬菜,曹氏连妆都不上,绸缎衣都不穿,衣饰一如旧时。待下却极好,打下城池得了金银,也尽皆分给手下,从不独享,这样的作风,很得才柴欢心。
看才柴跃跃欲试的样子,贺礼道:“立禾,得天下只如此是不够的,莫急,且先看看再说。”
被叫了表字,才柴跃跃欲试的脑袋冷静了一下,问道:“郎君依旧看好李唐?”
贺礼点点头,却未明言,只道:“看看再说,不要着急。我们读书的人,投主当慎重,就如寡妇再嫁,总要慎重些,嫁错了可就没有回头路了,三嫁的名声可不好听。”
“噗……咳咳咳咳咳!”
这说法太自黑了,这典型是伤敌八百,自损一万的手法,才柴表示承受不来,太埋汰自己了,默默翻眼看贺礼,见他还一副云淡风轻的样子,忍不住抗议:“郎君愿把自己比作寡妇,也该问问属下之意愿。”
贺礼微笑,故作讶然:“这还需要问吗?我二人自当同进退才是。”
才柴:“……郎君说的有道理。”
两人逗趣了几句,可见,知道在窦建德地盘,两人先前的担心和紧张都轻松了许多,有心情都去了。
过了没一会儿,孔德绍的人就来接了,安顿好贺鱼和阿水,让阿田也留下,贺礼与才柴去金城宫见夏王窦建德。
窦建德的金城宫,建得宽大,应是有懂的人指点,格局符合规制,但是,装饰却还没有李密的魏公府豪华,更不要说与皇宫相比。
金城宫里的侍从也不多,偌大的屋子,因为人少居然看着有几分冷清。
这感觉怪怪地,贺礼自己在心里翻了个白眼,默默跟着侍从进去,进去之后,殿内人并不多,窦建德坐在正中,左右各坐了四个人,两个做文士打扮的,另外两个,一个是苏烈,还有一个中年武将。
贺礼上前行礼:“学生贺礼见过夏王,夏王有礼。”
才柴亦上前拜见。两人所行之礼,皆是普通读书人见上时用的礼节。窦建德不以为意,笑声爽朗,声音略大:“久闻贺郎之名,今天终于见到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这三句话,如我这等粗人,听了也觉震撼。又闻贺郎曾在密公面前进言,让密公与我共抗宇文化及,同诛乱臣贼子之语,颇得我心,后来又听说贺郎从密公处离开了,才起了让人请贺郎过来的心思,阿烈所行,皆出自我意,冒昧失礼之处,我代他向贺郎、才郎配个不是,来日让他摆酒向二位致歉可好?”
苏烈立即接道:“大王,臣定会设下美酒佳肴,用心向二位先生赔罪的!”
君臣二人,姿态做得十足。窦建德也十分有担当,难怪臣属对他死心塌地,忠心耿耿。这个世界上,精明的领导很多,但有担当的领导却是稀有生物。
贺礼起身,行礼道:“大王言重,学生不敢当,苏将军身为大王臣下,为君分忧乃是本分,所行所为也是当行之事,无需道歉。”
贺礼的态度和言辞,客气有礼却透着疏远。窦建德见状,也不再说这事儿,而是转而说起宇文化及来,道:“先帝虽无道,然待宇文化及却不曾有负,反而恩遇有加,宇文化及不思报答,居然弑君逆上,如此乱臣贼子自当人人闻而诛之。彼时魏公若遣人来,只需说一声,我当会举兵共讨之,只可惜魏公不曾纳贺郎之策,现下倒要让那等小人多活些时日。”
语言间还有些气哼哼地,这位夏王,较之贺礼接触过的李密,分外的不同。不,或许以后都不会再遇上这样的人了。
贺礼笑了笑,拱手道:“那学生便先祝大王早日得诛宇文化及此獠,为先帝报仇。”
“好!”
窦建德爽朗大笑着,十分响亮的应了一句。
诚恳的称赞了贺礼和才柴一番,又一起骂了弑君的宇文化及,窦建德道:“我知如贺郎、才郎这样的读书之人,投主做官自有讲究,我是粗人,打仗起家,如今能有今日,皆赖臣属们尽心尽力的辅佐我,我欲征宇文化及,为先帝报仇,不知二位可愿效力?”
才柴看贺礼一眼,就见贺礼平静地坐着,也不说拒绝,也不说答应,只道:“大王看重,学生不胜荣幸,只有些话,学生以为当向大王禀明。”
窦建德和蔼的点头,爽快的道:“贺郎尽可畅所欲言。”
“喏。”
贺礼道:“大王容禀,先前学生曾在魏公帐下听用,蒙魏公看重,不以学生年少,委以东郡郡守一职,立禾为我府中长史,待学生等恩遇有加。按理,学生等当报君恩,尽心辅佐魏公,如此方是为臣为人的道理。帝无道,以致民不聊生,徒生离乱,我辈奋起正是为了拨乱反正,济世安民,拯救黎民于水火之中,大王以为然否?”
窦建德连连点头道:“济世安民亦是我之愿。”
贺礼赞道:“大王仁义。然就跟先前大王所说的一样,先帝虽无道,却是天命正统之君,不幸崩于宇文化及等乱臣贼子之手,失了大统,然帝君便是帝君,洛阳城里的皇泰主,是什么?帝君?大印何在?大位如何得的?密公堂堂英雄豪杰,竟降于皇泰主,学生以为这是万万不能行之事。洛阳城中诸留守趁先帝崩逝立下所谓的新君,所为为何,天下皆知。学生与魏公道不同,自无法相与为谋,所以,才有学生等不顾君恩,挂印而去之举,请大王明鉴。”
不管人还是事,都经不起一个对比。
才柴能跟贺礼合拍,说明两人的观念其实都差不多,贺礼的说法叫“人命至重,贵若千金”,抄袭药王的,但却能说明他的心声;才柴的想法就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是先贤孟子的拥簇,在现在这个时代,很是非主流。
窦建德与他的妻子曹氏生活极为俭朴,甚至肉也不吃,只吃蔬菜,曹氏连妆都不上,绸缎衣都不穿,衣饰一如旧时。待下却极好,打下城池得了金银,也尽皆分给手下,从不独享,这样的作风,很得才柴欢心。
看才柴跃跃欲试的样子,贺礼道:“立禾,得天下只如此是不够的,莫急,且先看看再说。”
被叫了表字,才柴跃跃欲试的脑袋冷静了一下,问道:“郎君依旧看好李唐?”
贺礼点点头,却未明言,只道:“看看再说,不要着急。我们读书的人,投主当慎重,就如寡妇再嫁,总要慎重些,嫁错了可就没有回头路了,三嫁的名声可不好听。”
“噗……咳咳咳咳咳!”
这说法太自黑了,这典型是伤敌八百,自损一万的手法,才柴表示承受不来,太埋汰自己了,默默翻眼看贺礼,见他还一副云淡风轻的样子,忍不住抗议:“郎君愿把自己比作寡妇,也该问问属下之意愿。”
贺礼微笑,故作讶然:“这还需要问吗?我二人自当同进退才是。”
才柴:“……郎君说的有道理。”
两人逗趣了几句,可见,知道在窦建德地盘,两人先前的担心和紧张都轻松了许多,有心情都去了。
过了没一会儿,孔德绍的人就来接了,安顿好贺鱼和阿水,让阿田也留下,贺礼与才柴去金城宫见夏王窦建德。
窦建德的金城宫,建得宽大,应是有懂的人指点,格局符合规制,但是,装饰却还没有李密的魏公府豪华,更不要说与皇宫相比。
金城宫里的侍从也不多,偌大的屋子,因为人少居然看着有几分冷清。
这感觉怪怪地,贺礼自己在心里翻了个白眼,默默跟着侍从进去,进去之后,殿内人并不多,窦建德坐在正中,左右各坐了四个人,两个做文士打扮的,另外两个,一个是苏烈,还有一个中年武将。
贺礼上前行礼:“学生贺礼见过夏王,夏王有礼。”
才柴亦上前拜见。两人所行之礼,皆是普通读书人见上时用的礼节。窦建德不以为意,笑声爽朗,声音略大:“久闻贺郎之名,今天终于见到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这三句话,如我这等粗人,听了也觉震撼。又闻贺郎曾在密公面前进言,让密公与我共抗宇文化及,同诛乱臣贼子之语,颇得我心,后来又听说贺郎从密公处离开了,才起了让人请贺郎过来的心思,阿烈所行,皆出自我意,冒昧失礼之处,我代他向贺郎、才郎配个不是,来日让他摆酒向二位致歉可好?”
苏烈立即接道:“大王,臣定会设下美酒佳肴,用心向二位先生赔罪的!”
君臣二人,姿态做得十足。窦建德也十分有担当,难怪臣属对他死心塌地,忠心耿耿。这个世界上,精明的领导很多,但有担当的领导却是稀有生物。
贺礼起身,行礼道:“大王言重,学生不敢当,苏将军身为大王臣下,为君分忧乃是本分,所行所为也是当行之事,无需道歉。”
贺礼的态度和言辞,客气有礼却透着疏远。窦建德见状,也不再说这事儿,而是转而说起宇文化及来,道:“先帝虽无道,然待宇文化及却不曾有负,反而恩遇有加,宇文化及不思报答,居然弑君逆上,如此乱臣贼子自当人人闻而诛之。彼时魏公若遣人来,只需说一声,我当会举兵共讨之,只可惜魏公不曾纳贺郎之策,现下倒要让那等小人多活些时日。”
语言间还有些气哼哼地,这位夏王,较之贺礼接触过的李密,分外的不同。不,或许以后都不会再遇上这样的人了。
贺礼笑了笑,拱手道:“那学生便先祝大王早日得诛宇文化及此獠,为先帝报仇。”
“好!”
窦建德爽朗大笑着,十分响亮的应了一句。
诚恳的称赞了贺礼和才柴一番,又一起骂了弑君的宇文化及,窦建德道:“我知如贺郎、才郎这样的读书之人,投主做官自有讲究,我是粗人,打仗起家,如今能有今日,皆赖臣属们尽心尽力的辅佐我,我欲征宇文化及,为先帝报仇,不知二位可愿效力?”
才柴看贺礼一眼,就见贺礼平静地坐着,也不说拒绝,也不说答应,只道:“大王看重,学生不胜荣幸,只有些话,学生以为当向大王禀明。”
窦建德和蔼的点头,爽快的道:“贺郎尽可畅所欲言。”
“喏。”
贺礼道:“大王容禀,先前学生曾在魏公帐下听用,蒙魏公看重,不以学生年少,委以东郡郡守一职,立禾为我府中长史,待学生等恩遇有加。按理,学生等当报君恩,尽心辅佐魏公,如此方是为臣为人的道理。帝无道,以致民不聊生,徒生离乱,我辈奋起正是为了拨乱反正,济世安民,拯救黎民于水火之中,大王以为然否?”
窦建德连连点头道:“济世安民亦是我之愿。”
贺礼赞道:“大王仁义。然就跟先前大王所说的一样,先帝虽无道,却是天命正统之君,不幸崩于宇文化及等乱臣贼子之手,失了大统,然帝君便是帝君,洛阳城里的皇泰主,是什么?帝君?大印何在?大位如何得的?密公堂堂英雄豪杰,竟降于皇泰主,学生以为这是万万不能行之事。洛阳城中诸留守趁先帝崩逝立下所谓的新君,所为为何,天下皆知。学生与魏公道不同,自无法相与为谋,所以,才有学生等不顾君恩,挂印而去之举,请大王明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