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 思路客 www.siluke123.com
了细致划分。
商户人家的子弟只要发愤图强,完全可以通过科举实现阶层跨越。
他们手里有钱,请得起名师,也迫切需要通过科举改变命运,因此最近一些年来,科举中陆续涌现了不少的商户子弟。
至于土地抛荒,大汉历史上也曾经制定过对策,那就是在正常情况下,不允许农民离开户籍地。
而且土地也不准荒芜,否则惩罚力度惊人。
由于汉代不禁止土地买卖,当农民对土地积极性不高时,他们便宁愿卖掉土地,也间接加剧了土地兼并情况。
到了刘志上位之后,为了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放开了户籍限制,当时是为了更好的促进移民政策。
但现在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所以以前的土地政策是否还适合,也是一个大问题。
这个问题历朝历代都会出现,但解决的方法却不尽相同,毕竟每一个朝代的自己的特殊情况,完全照搬也是行不通的。
有些政策看起来可行,但经过时间的检验却发现问题颇多。
所以最近一年以来,朝廷中关于这方面政策的讨论十分频繁,但至今为止,都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结果。
所以此次刘志的扬州之行,正是奔着这个目的去的。
他带去了户部、商部和工部的相关官员,当然涉及到政策改革,秘书省的人也必不可少。
就连翰林院也派出了部分学士,参与调查研究。
安阳长公主夫妇也在随行之列,他们将协助调查扬州以及沿途各地的具体数据。
皇帝乘坐的龙船从洛阳出发,经过兖州、徐州一路向下,沿岸都属于繁华富庶之地。
但中原文明一下看重农业生产,而且徐州、兖州、豫州等地,也不像扬州那边处于海运和漕运的交汇点。
因此一路行来,发现中原的情况还算不错,在农业与商业之间保持了平衡。
到了江南气氛明显的不同起来,运河上货船如织,海港边停满了大大小小的商船。
城中集市热闹非凡,无数货栈琳琅满目,还有数量可观的各类手工作坊,尤其是纺织作坊,几乎遍地都是。
即便是郊区,直接种粮食的农户也比较少见了,大多都种植花草果木以及蔬菜等等经济作物。
再往外围走便是大片大的桑田和棉花地,这是为了供应日益繁华的纺织业。
据说扩展到整个扬州,十之三四的田地都已经开始改种棉花和桑树了。
按理说江南之地虫害严重,昼夜温差小,并不适合大量种植棉花,但如今此地棉花的种植面积,早已经大大超过了其他地方。
一个最适合种植稻米的地方,却用来种植棉花,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合理的现象。
也难怪当地的农官深感忧郁,屡次三番上书给朝廷,希望能够引起重视。
为了不给当地政府造成困扰,刘志直接住在了郊外,随同他前来的官员们立刻就开始分头工作。
其实统不统计数据,已经无所谓了,亲眼看到了扬州的情况,刘志心里已经有了数。
看来高度发展的商业经济,确实和以农为本的国策,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肯定了这一点,也就肯定了必须出台新的政策,但新政策该如何修改,才是最关键的问题。
一个正确的新政策,不但要能纠正已经发生的错误,还要能够预判出以后数年的发情况,及时进行干预。
所以说这世界非常困难的事情,需要集思广益,在进行大量的讨论和修改,才能选择最适合的政策。
社会发展到如今这种状况,已经不再是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的模样。
按照整个社会发展的规律,汉朝连封建时代的鼎盛期都还没有到来,还处于封建社会的发展初期。
但刘志这个穿越者的到来,打破了正常的发展进程,使得一个刚刚迈封建社会的朝代,就开始向工业文明发展。
为了平衡两种制度之间的矛盾,刘志照本宣科,抄了许多后世的经典政策。
这在最初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如今的大汉发展速度实在太快,各种制度和思想之间的碰撞来越激烈。
各种矛盾也逐渐显现出来,甚至越来越尖锐,到了此时,任何一个时代的政策都已经无法照抄。
原因很简单,因为情况完全不同,根本就不适合。
所以如今的刘志在政策制定上,也越来越谨慎,回想当初自己大刀阔斧改革,真有点无知者无畏的勇气。
幸好这个国家在他手里,并没有被毁掉,也算是十分幸运了。
当皇帝越久,刘志才越深刻的体会到,他的每一个看不经意的决定,都会影响着万千人的生活,所以他根本就没有资格任性妄为。
到达扬州的时候是五月底,等到收集完所有的数据已经是七月份了,后面的统计和归类亦十分繁琐。
而且扬州可不是一个避暑的好地方,这里的夏天气候非常炎热,而且潮湿多雨,已经在北方住惯了的刘志,很不习惯。
七月底数据统计工作终于告一段落,刘志召集当地官员开会,听取他们的意见。
作为扬州地方官,当然不希望扼杀商业发展了,毕竟这给当地带来了无数就业机会,也使得整个地区都富饶起来。
但朝廷官员几乎一边倒的希望,对于已经失控的商业政策进行降温,不能再任其迅猛发展下去。
如今这种情况还只在几个特别繁华的城市,但照此发展下去,以后会不会席卷全国,还很难说。
从大局着想,确实于国家不利。
这次调整不仅仅涉及到商业政策,还将涉及到工业政策,土地政策,农业政策和户籍政策。
基本上涵盖到了全国的方方面面,这是自他十几年前大改革后的又一次重大改革。
在来扬州之前,他已经指派了一些专 -->>
了细致划分。
商户人家的子弟只要发愤图强,完全可以通过科举实现阶层跨越。
他们手里有钱,请得起名师,也迫切需要通过科举改变命运,因此最近一些年来,科举中陆续涌现了不少的商户子弟。
至于土地抛荒,大汉历史上也曾经制定过对策,那就是在正常情况下,不允许农民离开户籍地。
而且土地也不准荒芜,否则惩罚力度惊人。
由于汉代不禁止土地买卖,当农民对土地积极性不高时,他们便宁愿卖掉土地,也间接加剧了土地兼并情况。
到了刘志上位之后,为了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放开了户籍限制,当时是为了更好的促进移民政策。
但现在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所以以前的土地政策是否还适合,也是一个大问题。
这个问题历朝历代都会出现,但解决的方法却不尽相同,毕竟每一个朝代的自己的特殊情况,完全照搬也是行不通的。
有些政策看起来可行,但经过时间的检验却发现问题颇多。
所以最近一年以来,朝廷中关于这方面政策的讨论十分频繁,但至今为止,都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结果。
所以此次刘志的扬州之行,正是奔着这个目的去的。
他带去了户部、商部和工部的相关官员,当然涉及到政策改革,秘书省的人也必不可少。
就连翰林院也派出了部分学士,参与调查研究。
安阳长公主夫妇也在随行之列,他们将协助调查扬州以及沿途各地的具体数据。
皇帝乘坐的龙船从洛阳出发,经过兖州、徐州一路向下,沿岸都属于繁华富庶之地。
但中原文明一下看重农业生产,而且徐州、兖州、豫州等地,也不像扬州那边处于海运和漕运的交汇点。
因此一路行来,发现中原的情况还算不错,在农业与商业之间保持了平衡。
到了江南气氛明显的不同起来,运河上货船如织,海港边停满了大大小小的商船。
城中集市热闹非凡,无数货栈琳琅满目,还有数量可观的各类手工作坊,尤其是纺织作坊,几乎遍地都是。
即便是郊区,直接种粮食的农户也比较少见了,大多都种植花草果木以及蔬菜等等经济作物。
再往外围走便是大片大的桑田和棉花地,这是为了供应日益繁华的纺织业。
据说扩展到整个扬州,十之三四的田地都已经开始改种棉花和桑树了。
按理说江南之地虫害严重,昼夜温差小,并不适合大量种植棉花,但如今此地棉花的种植面积,早已经大大超过了其他地方。
一个最适合种植稻米的地方,却用来种植棉花,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合理的现象。
也难怪当地的农官深感忧郁,屡次三番上书给朝廷,希望能够引起重视。
为了不给当地政府造成困扰,刘志直接住在了郊外,随同他前来的官员们立刻就开始分头工作。
其实统不统计数据,已经无所谓了,亲眼看到了扬州的情况,刘志心里已经有了数。
看来高度发展的商业经济,确实和以农为本的国策,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肯定了这一点,也就肯定了必须出台新的政策,但新政策该如何修改,才是最关键的问题。
一个正确的新政策,不但要能纠正已经发生的错误,还要能够预判出以后数年的发情况,及时进行干预。
所以说这世界非常困难的事情,需要集思广益,在进行大量的讨论和修改,才能选择最适合的政策。
社会发展到如今这种状况,已经不再是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的模样。
按照整个社会发展的规律,汉朝连封建时代的鼎盛期都还没有到来,还处于封建社会的发展初期。
但刘志这个穿越者的到来,打破了正常的发展进程,使得一个刚刚迈封建社会的朝代,就开始向工业文明发展。
为了平衡两种制度之间的矛盾,刘志照本宣科,抄了许多后世的经典政策。
这在最初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如今的大汉发展速度实在太快,各种制度和思想之间的碰撞来越激烈。
各种矛盾也逐渐显现出来,甚至越来越尖锐,到了此时,任何一个时代的政策都已经无法照抄。
原因很简单,因为情况完全不同,根本就不适合。
所以如今的刘志在政策制定上,也越来越谨慎,回想当初自己大刀阔斧改革,真有点无知者无畏的勇气。
幸好这个国家在他手里,并没有被毁掉,也算是十分幸运了。
当皇帝越久,刘志才越深刻的体会到,他的每一个看不经意的决定,都会影响着万千人的生活,所以他根本就没有资格任性妄为。
到达扬州的时候是五月底,等到收集完所有的数据已经是七月份了,后面的统计和归类亦十分繁琐。
而且扬州可不是一个避暑的好地方,这里的夏天气候非常炎热,而且潮湿多雨,已经在北方住惯了的刘志,很不习惯。
七月底数据统计工作终于告一段落,刘志召集当地官员开会,听取他们的意见。
作为扬州地方官,当然不希望扼杀商业发展了,毕竟这给当地带来了无数就业机会,也使得整个地区都富饶起来。
但朝廷官员几乎一边倒的希望,对于已经失控的商业政策进行降温,不能再任其迅猛发展下去。
如今这种情况还只在几个特别繁华的城市,但照此发展下去,以后会不会席卷全国,还很难说。
从大局着想,确实于国家不利。
这次调整不仅仅涉及到商业政策,还将涉及到工业政策,土地政策,农业政策和户籍政策。
基本上涵盖到了全国的方方面面,这是自他十几年前大改革后的又一次重大改革。
在来扬州之前,他已经指派了一些专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