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 思路客 www.siluke123.com
南京。
太子宫。
太子朱高炽挪动了一下肥胖臃肿的身躯,望着恭恭敬敬坐在下首的户部尚书蹇义,心里对于他的忽然造访略略感到有些意外。
蹇义作为父皇朱棣最为倚重的左膀右臂之一,他的地位在朝堂之中举足轻重,因而朱高炽对于他还是十分了解的。
自从父皇登基称帝以来,对他一直便是委以重任,青睐有加,除了他的能力的确超群之外,更重要的恐怕还是因为这个人,实在是太聪明了。
他为人圆滑,在风云变幻,波涛诡谲的朝堂之上,长袖善舞,八面玲珑,与方方面面的势力都应付得游刃有余,面面俱到,甚至于连出了名骄横跋扈的汉王朱高煦,也不想轻易得罪于他。
这样的头脑和手腕,不仅令得他在朝堂之上的地位十分稳固,而且也为他赢得了“老狐狸”这样一个并不太好听的称谓。
不过太子朱高炽并不怎么在意,即便这个蹇义再是如何的狡猾,他也从来未曾对其有过丝毫轻视之心,因为他的心里清楚,在当初他与汉王朱高煦争夺太子之位的斗争之中,正是这个为首的蹇义,以及他身后所代表的一众文官们,在坚定的力挺他朱高炽成为太子。
然而,汉王朱高煦虽然在太子之争中落败,却并不甘心,仗着父皇对他的恩宠,仗着当初靖难之役中立下的赫赫战功,仗着他在军中的声势,更是频频作妖,甚至于在父皇赐予封邑之后,竟然长居南京城中,拒不就藩,耍起了无赖。
可是令人大感意外的是,父皇对于朱高煦的这样各种无赖行径,竟然采取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默认方式,甚至于还为汉王在南京城中修建宫殿,还应其所请把自己身边的天策卫赐予了汉王作为他的卫队。
这样的殊荣待遇,即便是皇子,也是从来闻所未闻,于是朝野之中流言蜚语满天飞,甚至有一种说法是,当初在靖难之役中,朱棣在被建文大军团团围困之际,幸得朱高煦领军赶到相救。
当时朱棣曾经抚其背,鼓励他奋勇冲杀,并以今后太子之位相许。朱高煦得此鼓舞,英勇非常,浴血冲杀之下,果然救得朱棣脱离了险境。
可是如今,同为嫡子,因为长幼之序,成为太子的却是他朱高炽,这让朱高煦感到非常的不满,而父皇如今食言而肥,对他也是心中有愧,因而才会对于他的种种行径听之任之,并不加以惩戒。
说实话,对于这种说法,朱高炽其实从心底是有一些相信的。
对于父皇,对他的这个弟弟,他一直还是比较了解的。
战场之上,生死存亡皆在瞬息之间,依照父皇的性格,完全有可能真的说出这样的许诺来,这一点也不奇怪。
然而到了最后,因为一众文官们的支持,成为了太子的却是他朱高炽,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这件事情别说他汉王朱高煦,就是无论放在谁的身上也是很难以接受的。
于是这几年来,汉王朱高煦和他那些爪牙们,对于当初支持朱高炽成为太子的那些文官们更是屡屡兴风作浪,尤其是为首的内阁首辅解缙和黄淮之流。
先是几年前忽然引发了京城之乱,虽然最后被平息了,却导致太子东宫的所有官员全体被罢免下狱,连伸手皇上信赖的解缙也因为受到了牵连而被外放,离开了京城。
而一年多之前解缙被外放不久,忽然被捕下狱,如今还关在诏狱之中,就是活生生的明证。
汉王朱高煦成为太子之心不死,这朝堂上的腥风血雨就一刻也不会停歇。
可是即便是在这样的风雨之中,蹇义的地位却依然屹立不倒,连汉王朱高煦和其手下所笼络的那帮子奸险小人,也丝毫不敢打他的主意,这不能不说蹇义的政治头脑的确是非常的厉害。
首先,他虽然支持朱高炽成为太子,并且一直暗中助力其保住太子之位,明面上却从来也没有对此发表过任何言论,一副事不关己,置身事外的样子。
在私底下,他与太子之间的交往更是几乎没有,连这太子宫若不是奉了皇命,他也是从来也不踏足,泾渭分明,这让别人想要借机攻击他,也找不到丝毫的借口。
然而今天,蹇义竟然登门拜访来了,而且他并非是奉了皇命而来的。
这令得太子朱高炽难免感到非常的意外。
原本他想,蹇义的来意或许是为了营救还关在诏狱之中的解缙,而来与自己商议的。
毕竟,蹇义与解缙之间的私交一向不错,入籍老友蒙难,他想着要出一份力也是人之常情。
可是蹇义坐下来开口的第一句话,就令得太子朱高炽更加的意外了。
他想要求见的人其实并不是自己,而是另外的一个人,姚广孝!
太子少师,资善大夫,道衍和尚姚广孝。
提起这个人来,就如同提起了太子朱高炽心头的一片阴影。
如果说蹇义是当今朝堂之上的“老狐狸”的话,那么姚广孝就已经成了精了,而且,近乎妖。
传闻姚广孝生于一个医学世家,家中世代为医,颇有些名气,然而,他却从来也没有想过要继承家中的衣钵。
在前元至正八年的时候,从小接受儒学教育,饱读诗书的他年方十四岁,却忽然对于佛学有了浓厚的兴趣,竟然在苏州妙智庵剃度,出家为僧,法号道衍。
后来却又对道家有了兴趣,师从于当时有名的道士子阳子常应真,学习各种阴阳术数。
因而姚广孝精通三教,与当时有名的儒释道三家学术领袖人物,如同王宾、高启、杨孟载之流,都是非常好的朋友。
洪武八年,年已四十岁的姚广孝应召来到京师,参加礼部按照太祖皇帝朱元璋授意所设立的,针对精通儒学的僧人的选拔。然而最终,姚广孝却没能被选为僧官,这大约对于自视极高的他而言,是一个很大的打击。
七年之后,马皇后病逝,太祖朱元璋召天下有名望的僧人前来与诸王一起在灵堂上诵经祈福。姚广孝借着这个机会结识并且相中了当时的燕王 -->>
南京。
太子宫。
太子朱高炽挪动了一下肥胖臃肿的身躯,望着恭恭敬敬坐在下首的户部尚书蹇义,心里对于他的忽然造访略略感到有些意外。
蹇义作为父皇朱棣最为倚重的左膀右臂之一,他的地位在朝堂之中举足轻重,因而朱高炽对于他还是十分了解的。
自从父皇登基称帝以来,对他一直便是委以重任,青睐有加,除了他的能力的确超群之外,更重要的恐怕还是因为这个人,实在是太聪明了。
他为人圆滑,在风云变幻,波涛诡谲的朝堂之上,长袖善舞,八面玲珑,与方方面面的势力都应付得游刃有余,面面俱到,甚至于连出了名骄横跋扈的汉王朱高煦,也不想轻易得罪于他。
这样的头脑和手腕,不仅令得他在朝堂之上的地位十分稳固,而且也为他赢得了“老狐狸”这样一个并不太好听的称谓。
不过太子朱高炽并不怎么在意,即便这个蹇义再是如何的狡猾,他也从来未曾对其有过丝毫轻视之心,因为他的心里清楚,在当初他与汉王朱高煦争夺太子之位的斗争之中,正是这个为首的蹇义,以及他身后所代表的一众文官们,在坚定的力挺他朱高炽成为太子。
然而,汉王朱高煦虽然在太子之争中落败,却并不甘心,仗着父皇对他的恩宠,仗着当初靖难之役中立下的赫赫战功,仗着他在军中的声势,更是频频作妖,甚至于在父皇赐予封邑之后,竟然长居南京城中,拒不就藩,耍起了无赖。
可是令人大感意外的是,父皇对于朱高煦的这样各种无赖行径,竟然采取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默认方式,甚至于还为汉王在南京城中修建宫殿,还应其所请把自己身边的天策卫赐予了汉王作为他的卫队。
这样的殊荣待遇,即便是皇子,也是从来闻所未闻,于是朝野之中流言蜚语满天飞,甚至有一种说法是,当初在靖难之役中,朱棣在被建文大军团团围困之际,幸得朱高煦领军赶到相救。
当时朱棣曾经抚其背,鼓励他奋勇冲杀,并以今后太子之位相许。朱高煦得此鼓舞,英勇非常,浴血冲杀之下,果然救得朱棣脱离了险境。
可是如今,同为嫡子,因为长幼之序,成为太子的却是他朱高炽,这让朱高煦感到非常的不满,而父皇如今食言而肥,对他也是心中有愧,因而才会对于他的种种行径听之任之,并不加以惩戒。
说实话,对于这种说法,朱高炽其实从心底是有一些相信的。
对于父皇,对他的这个弟弟,他一直还是比较了解的。
战场之上,生死存亡皆在瞬息之间,依照父皇的性格,完全有可能真的说出这样的许诺来,这一点也不奇怪。
然而到了最后,因为一众文官们的支持,成为了太子的却是他朱高炽,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这件事情别说他汉王朱高煦,就是无论放在谁的身上也是很难以接受的。
于是这几年来,汉王朱高煦和他那些爪牙们,对于当初支持朱高炽成为太子的那些文官们更是屡屡兴风作浪,尤其是为首的内阁首辅解缙和黄淮之流。
先是几年前忽然引发了京城之乱,虽然最后被平息了,却导致太子东宫的所有官员全体被罢免下狱,连伸手皇上信赖的解缙也因为受到了牵连而被外放,离开了京城。
而一年多之前解缙被外放不久,忽然被捕下狱,如今还关在诏狱之中,就是活生生的明证。
汉王朱高煦成为太子之心不死,这朝堂上的腥风血雨就一刻也不会停歇。
可是即便是在这样的风雨之中,蹇义的地位却依然屹立不倒,连汉王朱高煦和其手下所笼络的那帮子奸险小人,也丝毫不敢打他的主意,这不能不说蹇义的政治头脑的确是非常的厉害。
首先,他虽然支持朱高炽成为太子,并且一直暗中助力其保住太子之位,明面上却从来也没有对此发表过任何言论,一副事不关己,置身事外的样子。
在私底下,他与太子之间的交往更是几乎没有,连这太子宫若不是奉了皇命,他也是从来也不踏足,泾渭分明,这让别人想要借机攻击他,也找不到丝毫的借口。
然而今天,蹇义竟然登门拜访来了,而且他并非是奉了皇命而来的。
这令得太子朱高炽难免感到非常的意外。
原本他想,蹇义的来意或许是为了营救还关在诏狱之中的解缙,而来与自己商议的。
毕竟,蹇义与解缙之间的私交一向不错,入籍老友蒙难,他想着要出一份力也是人之常情。
可是蹇义坐下来开口的第一句话,就令得太子朱高炽更加的意外了。
他想要求见的人其实并不是自己,而是另外的一个人,姚广孝!
太子少师,资善大夫,道衍和尚姚广孝。
提起这个人来,就如同提起了太子朱高炽心头的一片阴影。
如果说蹇义是当今朝堂之上的“老狐狸”的话,那么姚广孝就已经成了精了,而且,近乎妖。
传闻姚广孝生于一个医学世家,家中世代为医,颇有些名气,然而,他却从来也没有想过要继承家中的衣钵。
在前元至正八年的时候,从小接受儒学教育,饱读诗书的他年方十四岁,却忽然对于佛学有了浓厚的兴趣,竟然在苏州妙智庵剃度,出家为僧,法号道衍。
后来却又对道家有了兴趣,师从于当时有名的道士子阳子常应真,学习各种阴阳术数。
因而姚广孝精通三教,与当时有名的儒释道三家学术领袖人物,如同王宾、高启、杨孟载之流,都是非常好的朋友。
洪武八年,年已四十岁的姚广孝应召来到京师,参加礼部按照太祖皇帝朱元璋授意所设立的,针对精通儒学的僧人的选拔。然而最终,姚广孝却没能被选为僧官,这大约对于自视极高的他而言,是一个很大的打击。
七年之后,马皇后病逝,太祖朱元璋召天下有名望的僧人前来与诸王一起在灵堂上诵经祈福。姚广孝借着这个机会结识并且相中了当时的燕王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