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 思路客 www.siluke123.com
敕封李祐为齐王的当口,这市面上便传出了许多的流言,居然提及了李元吉。
李元吉乃是李世民的亲弟弟,李渊在的时候,敕封他为齐王,此后玄武门之变,李世民不但诛杀了太子李建成,连带着这个兄弟,也一并诛杀了。
于是敕封自己的第五个儿子为齐王的事,因为流言蜚语太多,又可能会造成不必要的联想,于是李世民只好作罢了,只能改李祐为太原都督,敕为晋王。
李世民很喜爱这个儿子,而太原乃是李氏的老家,将自己的第五子封在太原,自然有安抚这个儿子的意思。
何况太原距离胡地比较近,因而驻扎了重兵,李家人连自己的兄弟都不放心,自然也害怕这太原都督拥兵自重,思来想去,让自己的亲儿子来镇守就最是合适了。
可哪里晓得,晋王殿下都督太原才三年,居然有人弹劾这个儿子谋反。
这显然触怒到了李世民。
倘若是一个朝廷大臣,弹劾这件事,或许会引起李世民的注意,觉得应该查一查。
可偏偏,弹劾的人居然是个十一二岁的小儿。
一个小孩子,弹劾了皇帝的亲儿子……而且还直接指为谋反,这便让朝廷生出许多非议了。
李世民大怒。
且不说这个儿子……他一向觉得知书达理。最重要的是,我们李家人……哪里有这么多的谋反,这不是离间皇家的父子关系吗?
你一个小屁孩子,懂个什么?
李祐……
陈正泰对这个人比较陌生,毕竟李世民的儿子比较多。
因而……他实在想不起这个人来,不过……倒是印象中,知道历史上李世民时期有个皇子谋反的事。
具体是谁,却想不起来了。
陈正泰因而也没有放在心上,只是笑道:“却不知这小儿是谁,竟如此大胆?”
李世民冷哼道:“太原狄氏的一个小儿而已,不值一提。”
房玄龄则在一旁补充道:“叫狄仁杰。”
狄仁杰……
这三个字,立马令陈正泰脑子有点发懵了。
拜影视剧的影响,人们将这位狄仁杰视为侦探福尔摩斯一般的存在。
此时听了他的名字,陈正泰可谓是如雷贯耳。
在别人眼里,这狄仁杰自然只是十一二岁的小儿,不值一提。
可陈正泰不这样看,因为他认为,任何一个能够成为宰相,并且能在历史上武则天朝全身而退的人,且还能成为名臣的人,一定是个极聪明的人。
这种人……在残酷的斗争之下,既保持了自己的政治底线,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同时还能被武则天所信任,你说厉害不厉害?
这时候提到狄仁杰,就不得不令陈正泰重视起来了。
李祐……李祐……
莫非传说中造反的当真是这个叫李祐的皇子?
可为什么,其他人没有揭发,却是狄仁杰揭发了呢?
是不是有可能……正因为李祐乃是李世民的爱子,所以其他人害怕引火烧身,所以故意视而不见?
而狄仁杰呢……一方面,他人聪明,看出了端倪,另一方面,他还年轻,认为事关重大,毕竟一旦造反,乱军势必要祸乱太原,而太原乃是狄家一族的老家,所以才冒着风险,进行揭发?
他看着震怒的李世民,李世民显然是不相信自己的爱子会造反的。
因为这不合常理。
朕是什么人,朕打遍天下无敌手,朕的儿子,占据区区一个太原,他会谋反?他脑子进水啦?
他有这个胆量吗?
这岂不是和送菜一般?
所以对于李世民而言,这是一个极恶性的事!
既然他认为儿子和自己有骨肉亲情,不会反。太原势单力薄,也不敢反。那么这封奏疏,显然就是这个叫狄仁杰的人哗众取宠了。
可是……小儿哗众取宠便罢了,却直接离间天家父子亲情,让天下人来看这个笑话,这算不算大逆不道之罪?
而另一方面,房玄龄对此并不认同,因为房玄龄认为,这只是小孩子胡闹而已,他也认为按情理来说,李祐不可能反,除非这李祐脑子被驴踢了。
可他对这件事看待的角度不一样。他觉得还是应该保下这个孩子,这个孩子从奏疏里的字迹来看,是个颇用功的人,而且他的父祖,在太原也很有名望。若是因为此事,而直接祸及一个小儿,天下人会怎么看待朝廷呢?
于是,君臣二人算是卯上了,为了这件事,其实李世民和房玄龄二人已经没少进行争论了。
长孙无忌则是坐在一旁看热闹,对于李祐,他是没有好印象的,理由很简单,但凡不是长孙皇后所生的儿子,他一向都不会有好印象。
此时听李世民道:“无论如何,也不能让此子无罪,理当拿下,先行囚禁,再令刑部议罪处置,国家自有法度在此,如此诬告,岂可轻视呢?”
房玄龄则道:“陛下,若是刑部过问,此事反而就告知于众了?臣的意思是…”
“陛下,儿臣能否说一句公道话。”陈正泰这个时候,终于打破了君臣二人的争辩。
李世民听着陈正泰要说公道话,心里已了然,陈正泰乃是自己的弟子,而且也是皇亲国戚,自然是帮朕的了。
于是他饶有兴趣的道:“你说来听听。”
房玄龄心里想,陈正泰虽然爱溜须拍马,不过此人倒是没有干过什么太过伤天害理的事,或许这家伙……会为那狄仁杰说上几句好话吧。
却听陈正泰道:“陛下有没有想过……晋王殿下……当真有反叛之心?”
“什么?”李世民的脸抽了抽。
房玄龄脸色也一变。
敢情……这陈正泰和狄仁杰才是一伙的。
这也叫公道话?
-->>
敕封李祐为齐王的当口,这市面上便传出了许多的流言,居然提及了李元吉。
李元吉乃是李世民的亲弟弟,李渊在的时候,敕封他为齐王,此后玄武门之变,李世民不但诛杀了太子李建成,连带着这个兄弟,也一并诛杀了。
于是敕封自己的第五个儿子为齐王的事,因为流言蜚语太多,又可能会造成不必要的联想,于是李世民只好作罢了,只能改李祐为太原都督,敕为晋王。
李世民很喜爱这个儿子,而太原乃是李氏的老家,将自己的第五子封在太原,自然有安抚这个儿子的意思。
何况太原距离胡地比较近,因而驻扎了重兵,李家人连自己的兄弟都不放心,自然也害怕这太原都督拥兵自重,思来想去,让自己的亲儿子来镇守就最是合适了。
可哪里晓得,晋王殿下都督太原才三年,居然有人弹劾这个儿子谋反。
这显然触怒到了李世民。
倘若是一个朝廷大臣,弹劾这件事,或许会引起李世民的注意,觉得应该查一查。
可偏偏,弹劾的人居然是个十一二岁的小儿。
一个小孩子,弹劾了皇帝的亲儿子……而且还直接指为谋反,这便让朝廷生出许多非议了。
李世民大怒。
且不说这个儿子……他一向觉得知书达理。最重要的是,我们李家人……哪里有这么多的谋反,这不是离间皇家的父子关系吗?
你一个小屁孩子,懂个什么?
李祐……
陈正泰对这个人比较陌生,毕竟李世民的儿子比较多。
因而……他实在想不起这个人来,不过……倒是印象中,知道历史上李世民时期有个皇子谋反的事。
具体是谁,却想不起来了。
陈正泰因而也没有放在心上,只是笑道:“却不知这小儿是谁,竟如此大胆?”
李世民冷哼道:“太原狄氏的一个小儿而已,不值一提。”
房玄龄则在一旁补充道:“叫狄仁杰。”
狄仁杰……
这三个字,立马令陈正泰脑子有点发懵了。
拜影视剧的影响,人们将这位狄仁杰视为侦探福尔摩斯一般的存在。
此时听了他的名字,陈正泰可谓是如雷贯耳。
在别人眼里,这狄仁杰自然只是十一二岁的小儿,不值一提。
可陈正泰不这样看,因为他认为,任何一个能够成为宰相,并且能在历史上武则天朝全身而退的人,且还能成为名臣的人,一定是个极聪明的人。
这种人……在残酷的斗争之下,既保持了自己的政治底线,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同时还能被武则天所信任,你说厉害不厉害?
这时候提到狄仁杰,就不得不令陈正泰重视起来了。
李祐……李祐……
莫非传说中造反的当真是这个叫李祐的皇子?
可为什么,其他人没有揭发,却是狄仁杰揭发了呢?
是不是有可能……正因为李祐乃是李世民的爱子,所以其他人害怕引火烧身,所以故意视而不见?
而狄仁杰呢……一方面,他人聪明,看出了端倪,另一方面,他还年轻,认为事关重大,毕竟一旦造反,乱军势必要祸乱太原,而太原乃是狄家一族的老家,所以才冒着风险,进行揭发?
他看着震怒的李世民,李世民显然是不相信自己的爱子会造反的。
因为这不合常理。
朕是什么人,朕打遍天下无敌手,朕的儿子,占据区区一个太原,他会谋反?他脑子进水啦?
他有这个胆量吗?
这岂不是和送菜一般?
所以对于李世民而言,这是一个极恶性的事!
既然他认为儿子和自己有骨肉亲情,不会反。太原势单力薄,也不敢反。那么这封奏疏,显然就是这个叫狄仁杰的人哗众取宠了。
可是……小儿哗众取宠便罢了,却直接离间天家父子亲情,让天下人来看这个笑话,这算不算大逆不道之罪?
而另一方面,房玄龄对此并不认同,因为房玄龄认为,这只是小孩子胡闹而已,他也认为按情理来说,李祐不可能反,除非这李祐脑子被驴踢了。
可他对这件事看待的角度不一样。他觉得还是应该保下这个孩子,这个孩子从奏疏里的字迹来看,是个颇用功的人,而且他的父祖,在太原也很有名望。若是因为此事,而直接祸及一个小儿,天下人会怎么看待朝廷呢?
于是,君臣二人算是卯上了,为了这件事,其实李世民和房玄龄二人已经没少进行争论了。
长孙无忌则是坐在一旁看热闹,对于李祐,他是没有好印象的,理由很简单,但凡不是长孙皇后所生的儿子,他一向都不会有好印象。
此时听李世民道:“无论如何,也不能让此子无罪,理当拿下,先行囚禁,再令刑部议罪处置,国家自有法度在此,如此诬告,岂可轻视呢?”
房玄龄则道:“陛下,若是刑部过问,此事反而就告知于众了?臣的意思是…”
“陛下,儿臣能否说一句公道话。”陈正泰这个时候,终于打破了君臣二人的争辩。
李世民听着陈正泰要说公道话,心里已了然,陈正泰乃是自己的弟子,而且也是皇亲国戚,自然是帮朕的了。
于是他饶有兴趣的道:“你说来听听。”
房玄龄心里想,陈正泰虽然爱溜须拍马,不过此人倒是没有干过什么太过伤天害理的事,或许这家伙……会为那狄仁杰说上几句好话吧。
却听陈正泰道:“陛下有没有想过……晋王殿下……当真有反叛之心?”
“什么?”李世民的脸抽了抽。
房玄龄脸色也一变。
敢情……这陈正泰和狄仁杰才是一伙的。
这也叫公道话?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