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 思路客 www.siluke123.com
必定能够断绝汉军的军粮。成千上万的汉军没有饭吃,这仗不用打也能赢。
霸王项羽改变了作战方式,放弃了他一直引以为豪的强攻,多次派兵袭击汉军的甬道,这是汉军最薄弱但却是最关键的要害。
这招果然奏效。在不久之后,霸王项羽就收到了来自荥阳城内的投降书,那是汉王刘季发出的,请求划界而治——荥阳以西为汉,荥阳以东为楚。
霸王项羽有些犹豫。他也感觉到有些疲惫,看着投降书久久无法拿定主意。
可是,军中有位参谋却坚决不同意这份方案,他就是霸王项羽的“亚父”——范增。
范增
范增始终认为刘季是最可怕的敌人。可能他自己也说不清楚,为什么他要这么针对汉王刘季。其实,他和刘季之间,和汉军之间并没有什么个人恩怨。有很多汉军将士甚至是他的老乡或者朋友,坐在来吃顿饭可能还可以聊出更多的家乡趣闻和亲戚朋友。
但是,范增却没有这个心思,坐下来跟他们吃饭慢慢聊。范增只想尽快击败汉王刘季,他纯粹是从楚国集团的利益出发。他的心思只装着楚国集团,只想为楚国集团稳固天下。对待汉军,他没有任何私心和私人感情。
看到霸王项羽犹豫不决,年迈的范增显得十分激动。他要坚决的语气劝说霸王项羽,万万不可再次放虎归山。他很担心,霸王项羽像上次在鸿门宴上那样,对刘季手下留情,以致于养成今日之后患。
一把年纪的范增本来身体就不太好,情绪还这么激动,胡子都快竖起来了,周围将士看着都觉得心疼。
刘季
被切断甬道的荥阳,霎时间就变成了一座孤城,困在城中的汉王刘季一筹莫展。前段时间向敌方楚军投去的降书,至今也没见有什么回音,也不知道对方收到没有,而楚军似乎反而攻击得更加猛烈了。
汉军高层都在努力地寻找出路,绞尽脑汁为集团出谋划策。此时,一位佝偻的长者提出了一项分量很重的建议,那就是——分封六国后裔为王。他的理由很简单,那就是效仿商周开国时期,当年商汤灭夏桀、周武伐商纣都是分封旧国后裔为王,所以稳定了人心。只要汉王您效仿他们,分封六国的后裔,自然就会赢得六国民众的拥戴,赢得天下人的归心。如此一来,天下人都会站在汉王刘季您这边,到时候汉王刘季您就是名副其实的霸王,而楚国自然而然也会拜倒在汉国脚下。(昔汤伐桀,封其後於杞。武王伐纣,封其後於宋。今秦失德弃义,侵伐诸侯社稷,灭六国之後,使无立锥之地。陛下诚能复立六国後世,毕已受印,此其君臣百姓必皆戴陛下之德,莫不乡风慕义,原为臣妾。德义已行,陛下南乡称霸,楚必敛衽而朝。《史记-留侯世家》)
这位年迈的长者,就是满身酒气、极其傲慢的郦食其。应该说,他确实是一位忠心耿耿的谋臣。自从投靠汉王刘季,他就没有怠慢过,多次出使他国,为汉军争取盟友。比如此前不久出使魏国,后来又出使齐国。可以说,已经到了退休年龄的郦食其,没有忘记革命初心,依然尽心尽力、发光发热。
在对待政治体制这个关键问题上,郦食其和范增一样,和其他很多六国遗老一样,都对分封制度有着极度的迷恋。应该说,凡是上了年纪的老者,都会带有这样的心态。因为他们曾经在那样的政治体制下,生活了大半辈子。在他们内心深处,他们就认为那样才是最好的制度、最好的时光。分封制,是深入他们骨髓的政治理念。
这项重大政治议题,跟当初范增向项梁提出的立雄心为楚王,并没有什么不同。可以说,郦食其比范增走得更加远,因为范增只是建议项梁立一位楚王,而如今郦食其却建议刘季立六位故王。单单是一位楚王,项氏家族都搞不定,弄得霸王项羽焦头烂额的。如今立六位故王,汉王刘季能够应付得来吗?
这项重大建议被汉王刘季爽快的采纳了。从正面来说,汉王刘季真是一位善于听取他人意见的君主。但从反面来说,他却是一位没有多少主见的君主。这确实挺矛盾,有时候你很难衡量,哪些意见是应该听取的,哪些意见是不应该听取的。其实,汉王刘季对这些重大的政治议题,并没有多少深入的研究。
汉王刘季是个爽快的行动派,说做就做、雷厉风行。他没有想过要和其他参谋商量一下,便同意了郦食其的提议。六国的印玺很快就制作完成,准备开始颁发了。这也是他和霸王项羽不同的地方,每当封侯赐官,项羽都会拿着印玺看来看去,似乎很不情愿送出去。因为项羽出生于贵族,他知道这些印玺代表着权力,他珍惜这些权力。而汉王刘季作为一介平民,走到今时今日这个位置,靠的是自己的努力和众人的拥戴,印玺只不过是个形式。况且,能用一个印玺去赢得一国尊重,这岂不是天大的好事。
张良
可是,张良不同意这个方案。应该说,是坚决不同意、彻底否定这个方案。
虽然张良也曾劝说项羽分封韩国后裔,一直希望复兴韩国,但是他却坚决不同意此时作出这个决定。因为他知道,这个决定对于汉国而言,是个毁灭性的决定。
当年商汤灭夏桀、周武伐商纣,已经取得绝对性的胜利,足以控制住旧国的君主。他们分封旧国后裔,只是为了稳定人心,减少局势动荡。而如今,汉王并没有取得绝对性的胜利,不能完全控制局势。分封六国后裔,只会培植更多的军阀势力。更何况,如今全国民众都已经投入到军阀混战之中,身份已经打乱,对六国王室的认同感也极其低微。六国后裔到底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号召民众,这可真是个未知之数。从另一个层面看,最可能回到故国的,恰恰是军中那些有能力、有威望的精英分子。如果他们回到旧主身边,只会导致汉军人才流失,而培养了敌对分子。
最要命的是,这些六国后裔并没有什么功绩,却平白无故的获得土地和人民;相反,那些拼死拼活的将士却什么也没有。这让他们怎么想,他们怎么还会为汉国集团卖命。如果把这些土地都分封出去了,汉王还靠什么来分封这些将士。(今复六国,立韩、魏、燕、赵、齐、楚之後,天下游士各归事其主,从其亲戚 -->>
必定能够断绝汉军的军粮。成千上万的汉军没有饭吃,这仗不用打也能赢。
霸王项羽改变了作战方式,放弃了他一直引以为豪的强攻,多次派兵袭击汉军的甬道,这是汉军最薄弱但却是最关键的要害。
这招果然奏效。在不久之后,霸王项羽就收到了来自荥阳城内的投降书,那是汉王刘季发出的,请求划界而治——荥阳以西为汉,荥阳以东为楚。
霸王项羽有些犹豫。他也感觉到有些疲惫,看着投降书久久无法拿定主意。
可是,军中有位参谋却坚决不同意这份方案,他就是霸王项羽的“亚父”——范增。
范增
范增始终认为刘季是最可怕的敌人。可能他自己也说不清楚,为什么他要这么针对汉王刘季。其实,他和刘季之间,和汉军之间并没有什么个人恩怨。有很多汉军将士甚至是他的老乡或者朋友,坐在来吃顿饭可能还可以聊出更多的家乡趣闻和亲戚朋友。
但是,范增却没有这个心思,坐下来跟他们吃饭慢慢聊。范增只想尽快击败汉王刘季,他纯粹是从楚国集团的利益出发。他的心思只装着楚国集团,只想为楚国集团稳固天下。对待汉军,他没有任何私心和私人感情。
看到霸王项羽犹豫不决,年迈的范增显得十分激动。他要坚决的语气劝说霸王项羽,万万不可再次放虎归山。他很担心,霸王项羽像上次在鸿门宴上那样,对刘季手下留情,以致于养成今日之后患。
一把年纪的范增本来身体就不太好,情绪还这么激动,胡子都快竖起来了,周围将士看着都觉得心疼。
刘季
被切断甬道的荥阳,霎时间就变成了一座孤城,困在城中的汉王刘季一筹莫展。前段时间向敌方楚军投去的降书,至今也没见有什么回音,也不知道对方收到没有,而楚军似乎反而攻击得更加猛烈了。
汉军高层都在努力地寻找出路,绞尽脑汁为集团出谋划策。此时,一位佝偻的长者提出了一项分量很重的建议,那就是——分封六国后裔为王。他的理由很简单,那就是效仿商周开国时期,当年商汤灭夏桀、周武伐商纣都是分封旧国后裔为王,所以稳定了人心。只要汉王您效仿他们,分封六国的后裔,自然就会赢得六国民众的拥戴,赢得天下人的归心。如此一来,天下人都会站在汉王刘季您这边,到时候汉王刘季您就是名副其实的霸王,而楚国自然而然也会拜倒在汉国脚下。(昔汤伐桀,封其後於杞。武王伐纣,封其後於宋。今秦失德弃义,侵伐诸侯社稷,灭六国之後,使无立锥之地。陛下诚能复立六国後世,毕已受印,此其君臣百姓必皆戴陛下之德,莫不乡风慕义,原为臣妾。德义已行,陛下南乡称霸,楚必敛衽而朝。《史记-留侯世家》)
这位年迈的长者,就是满身酒气、极其傲慢的郦食其。应该说,他确实是一位忠心耿耿的谋臣。自从投靠汉王刘季,他就没有怠慢过,多次出使他国,为汉军争取盟友。比如此前不久出使魏国,后来又出使齐国。可以说,已经到了退休年龄的郦食其,没有忘记革命初心,依然尽心尽力、发光发热。
在对待政治体制这个关键问题上,郦食其和范增一样,和其他很多六国遗老一样,都对分封制度有着极度的迷恋。应该说,凡是上了年纪的老者,都会带有这样的心态。因为他们曾经在那样的政治体制下,生活了大半辈子。在他们内心深处,他们就认为那样才是最好的制度、最好的时光。分封制,是深入他们骨髓的政治理念。
这项重大政治议题,跟当初范增向项梁提出的立雄心为楚王,并没有什么不同。可以说,郦食其比范增走得更加远,因为范增只是建议项梁立一位楚王,而如今郦食其却建议刘季立六位故王。单单是一位楚王,项氏家族都搞不定,弄得霸王项羽焦头烂额的。如今立六位故王,汉王刘季能够应付得来吗?
这项重大建议被汉王刘季爽快的采纳了。从正面来说,汉王刘季真是一位善于听取他人意见的君主。但从反面来说,他却是一位没有多少主见的君主。这确实挺矛盾,有时候你很难衡量,哪些意见是应该听取的,哪些意见是不应该听取的。其实,汉王刘季对这些重大的政治议题,并没有多少深入的研究。
汉王刘季是个爽快的行动派,说做就做、雷厉风行。他没有想过要和其他参谋商量一下,便同意了郦食其的提议。六国的印玺很快就制作完成,准备开始颁发了。这也是他和霸王项羽不同的地方,每当封侯赐官,项羽都会拿着印玺看来看去,似乎很不情愿送出去。因为项羽出生于贵族,他知道这些印玺代表着权力,他珍惜这些权力。而汉王刘季作为一介平民,走到今时今日这个位置,靠的是自己的努力和众人的拥戴,印玺只不过是个形式。况且,能用一个印玺去赢得一国尊重,这岂不是天大的好事。
张良
可是,张良不同意这个方案。应该说,是坚决不同意、彻底否定这个方案。
虽然张良也曾劝说项羽分封韩国后裔,一直希望复兴韩国,但是他却坚决不同意此时作出这个决定。因为他知道,这个决定对于汉国而言,是个毁灭性的决定。
当年商汤灭夏桀、周武伐商纣,已经取得绝对性的胜利,足以控制住旧国的君主。他们分封旧国后裔,只是为了稳定人心,减少局势动荡。而如今,汉王并没有取得绝对性的胜利,不能完全控制局势。分封六国后裔,只会培植更多的军阀势力。更何况,如今全国民众都已经投入到军阀混战之中,身份已经打乱,对六国王室的认同感也极其低微。六国后裔到底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号召民众,这可真是个未知之数。从另一个层面看,最可能回到故国的,恰恰是军中那些有能力、有威望的精英分子。如果他们回到旧主身边,只会导致汉军人才流失,而培养了敌对分子。
最要命的是,这些六国后裔并没有什么功绩,却平白无故的获得土地和人民;相反,那些拼死拼活的将士却什么也没有。这让他们怎么想,他们怎么还会为汉国集团卖命。如果把这些土地都分封出去了,汉王还靠什么来分封这些将士。(今复六国,立韩、魏、燕、赵、齐、楚之後,天下游士各归事其主,从其亲戚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